bwin官网入口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在稳规模与稳净值中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07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一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长9.41%。不过,受季末回表、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一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较2024年末相比下降0.81万亿元。  规模变化的背后,理财市场传统商业模式迎来巨大挑战,银行理财面临稳规模、稳净值的压力。面对这一问题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一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长9.41%。不过,受季末回表、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一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较2024年末相比下降0.81万亿元。

  规模变化的背后,理财市场传统商业模式迎来巨大挑战,银行理财面临稳规模、稳净值的压力。面对这一问题,理财公司不约而同给出了相似的“解题思路”——在巩固低波稳健产品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布局“固收+”及含权产品,权益类资产将成为增厚收益的重要抓手之一。根据《报告》数据,今年一季度末,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较年初增长约200亿元,升至800亿元,不过权益类产品占比仍然较小。从投资者风险偏好、政策、市场波动等因素考量,布局权益市场,理财公司任重而道远。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代销业务越来越重要了。《报告》显示,理财公司持续拓展代销渠道。3月份,全市场有575家机构代销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增加80家。特别是对于大多数中小银行而言,在压降存量理财业务规模与设立理财公司希望渺茫的背景下,发力代销业务无疑是一个好“选项”。

  今年一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有所下降,较2024年末(29.95万亿元)下降0.81万亿元。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一季度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下降主要与季末回表以及理财收益率波动有关。

  “今年一季度理财规模下降符合季节性规律。从季度来看,全年理财规模的增量主要来自二、三季度,一季度理财规模增长的时候不多。银行普遍有存款开门红的习惯,在一季度对于存款的需求会更多一些。”华源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理财市场收益表现不及往年,“市场波动降低了理财产品对老百姓的吸引力,特别是2月至3月上旬债市波动对理财净值产生了一定影响”。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表示,受理财收益率表现以及理财季末回表影响,一季度末理财规模较年初下降0.8万亿元,季内规模增量随市场波动而前高后低,特别是3月临近季末理财规模通常有明显下降。据测算,3月理财规模下降1.1万亿元,2022年至2024年3月理财规模降幅中枢为1.2万亿元。

  结合历史数据来看,二季度是全年银行理财规模扩容的重要时点,4月份是理财冲量的关键月份。据多家机构测算,4月理财市场已经明显回暖,规模增幅可观。而随着存款利率延续下降趋势,理财产品的比较优势仍存,从全年来看规模增长可期。

  “参考我们周度跟踪测算的规模数据,截至4月20日,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已完全修复一季度的收缩并达到新的年内高点,预计单月规模增长有望达到1.7万亿元至1.8万亿元。二季度市场规模合计增长或在1万亿元以上。”据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测算,随着本轮债市各品种收益率下行,叠加权益市场波动再度加大,预计今年4月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将再度快速扩容。截至4月20日,银行理财当周市场规模达到30.53万亿元。

  “4月已见理财回暖迹象,我们对全年规模增长并不悲观。”中金公司发布研究报告称,4月以来,理财规模增长已经超过2022年、2023年同期的表现,主要是因为债市修复预期下,理财收益率以及破净现象大幅改善。今年部分银行降低了表内扩表的诉求,一季度信门红过后,为理财营销打开了空间。

  今年3月初,中邮理财发布公告称,自今年3月18日起,邮银财富·鸿锦一年定开32号人民币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大幅下调,由3.00%至3.40%(年化)调整为2.20%(年化)。

  更早之前,招银理财发布公告称,招睿卓远系列一年定开9号增强型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第6个投资周期的业绩比较基准为1.90%至2.60%。而这一产品第5个投资周期的业绩比较基准为2.50%至4.20%。

  “从过去几年来看,银行理财新发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在不断下行,并且平均下限下行的趋势还没有结束。”廖志明认为,理财市场整体的业绩比较基准可以反映理财产品给客户的收益预期。

  值得关注的是,理财公司赖以平滑净值的一些估值方法面临整改压力。比如,监管部门点名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存在的四类违规问题,包括违规使用平滑机制调节产品收益等,叫停理财公司自建估值模型。

  原先赖以生存的“高收益、不波动”的商业模式迎来巨大挑战,银行理财无疑面临稳规模、稳净值的压力。廖志明在采访中提到银行理财收益率延续下行的问题,据他预计,今年二、三季度银行理财规模将有所增长、四季度规模走平,但全年规模增量可能会不及去年,“一些银行理财收益率甚至可能跑不赢三年期、五年期银行定期存款”。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谭逸鸣在研究报告中提到,今年理财的净值化之路或将面临更多挑战,净值波动加大将考验产品的管理能力和投资者的接受能力,资产端的配置压力将加大,短期内或将继续增配兼具流动性和收益性的资产,中长期来看,权益类资产或成为增厚收益的重要抓手,向资产配置和策略运用要收益。往后看,需要进一步关注估值平滑机制的整改进程以及负债端的稳定性。

  去年以来,政策层面持续打通银行理财资金入市堵点,鼓励银行理财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今年1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利好政策进一步激发了银行理财参与资本市场的热情。近期,市场首单银行理财资金直接参与投资上市公司的定增项目落地——光大理财以其管理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参与上市公司外高桥定向增发项目。多家理财公司表示,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并将持续增配包括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在内的指数化投资工具,并将加大对上市公司定增、可转债、可交债等工具品种的投资力度。

  实际上,加码权益市场也是理财公司应对“资产荒”的主动抉择。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货币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银行理财获取优质高息资产难度较大,多数固收类产品收益水平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因此,理财公司存在加强权益投资的倾向,通过拓宽投资范围寻找收益增长点,构建含权“固收+”产品增厚收益弹性,提升产品竞争力。此举也有利于理财公司丰富产品体系,以多元化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

  做大含权理财产品是业内共识,但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包括风险偏好偏低的客群、理财公司相对薄弱的权益投研能力以及政策限制等。

  谈及银行理财布局权益市场,廖志明表示,“方向是确定的,过程是曲折的。”他认为,“对于银行理财来说,过程还是比较曲折的,因为市场中的传统理财客户风险偏好偏低,不太容忍净值波动。”

  《报告》中的数据也反映出当前银行理财负债端风险偏好较低,难以匹配全面融入资本市场的需求。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末,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3.83%。截至去年末,混合类产品和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仅分别为0.73万亿元、0.06万亿元,分别占全部存续规模的2.44%、0.20%。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固收类为主,投向权益类资产余额仅占总投资资产的2.58%。

  这一现状与投资者风险偏好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有关。刘思佳表示,多数银行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相对较低,以追求稳健收益为主,对高波动性产品容忍度相对较低,因此,银行理财为迎合投资者需求对权益资产配置相对保守。权益市场波动幅度相对较大,银行理财配置权益资产相对谨慎,需在风险匹配、投后管理、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银行理财发行机构在权益市场投研方面相对薄弱,多数机构尚不具备成熟的权益投研体系,在风险控制、策略运用等方面存在难点,对其配置权益资产形成一定限制。

  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曾表示,理财公司需要把产品线努力向上延伸,将原来堆积在R1(低风险)、R2(中低风险)产品中的大量资金,向R3(中风险)、R4(中高风险)、R5(高风险)延伸。他同时表示,3到5年内,理财公司转型重点主要是从R1、R2风险等级的产品向R3风险等级的产品延伸。理财公司目前发力R4和R5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还面临一些政策和监管约束,比如在购买R4和R5理财产品时,客户需要到线下银行渠道面签。

  自2023年底获批筹建后,今年2月浙银理财在杭州开业。至此,国内银行理财公司数量增至32家。然而除此以外,过去一年来尚未有新的理财公司获批筹建,理财公司牌照发放陷入停滞。同时,去年6月,有报道称,监管部门对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理财业务风险作出提醒,要求部分省份相关城商行与农商行于2026年末将存量理财业务全部清理完毕。

  在这一背景下,发力代销业务对于不少中小银行而言成为最佳选择。明明表示,在严监管环境下,由于受到客户规模、专业能力和系统建设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不具备准入条件,已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想要通过发行自营理财产品获得市场份额的可能性较低,中小银行将更多转向代销他行产品,通过搭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货架体系获取市场份额。

  “中小银行理财规模很小,不具备设立理财公司的门槛。需要有一定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资产管理的投研能力和人才优势均不具备,转型做代销其实是一个更理性的选择。”廖志明说。

  目前,理财公司主要通过直销、母行代销和他行代销三种方式销售产品,母行代销是主要渠道,他行代销规模持续扩张,直销渠道仍处于建设初期。代销业务越来越受到重视。《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理财公司持续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销渠道,理财公司合作代销机构数量持续增长,今年3月,全市场有575家机构代销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增加80家。

  兴业研究金融业研究部高级研究员陈昊表示,2024年末,地方中小银行等通过内设资管部门开展理财业务的机构理财规模变化与行业趋势相反,较2023年末明显收缩。在低利率环境下,地方中小银行开展资产管理业务面临稳住产品收益与潜在波动率的考验,整体投资难度和营运管理难度增加。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下,多数地方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缺口将主要由代销业务所承接,既可以补足潜在中收损失,提升客户黏性,又能更多地吸收低成本的客户财富管理结算性负债。

  普益标准研究院认为,未来中小银行代销的前景总体积极。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和理财意识的提升,市场对理财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代销业务有助于中小银行与大型金融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同时,代销模式也有助于中小银行降低销售成本,减少在招聘、培训销售人员以及建立销售网络等方面的费用投入。此外,随着金融市场不断规范、监管政策逐步完善,中小银行在代销业务中将面临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bwin官网